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本館)是文化愛河人文主義的地標之一,原為高雄市政府所在地,曾經肩負起市政領航員的角色,承載著高雄子民的生活印象與歷史軌跡,是高雄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變遷的最佳見證者。
  
   1992年(民國81年)市政府搬遷後,於1998年(民國87年)10月25日正式轉化為城市歷史博物館,成為台灣第一座由地方政府經營的歷史博物館,建築本體更於2003年(民國92年)2月26日經高雄市政府公告為「高雄市歷史建築」,2004年(民國93年)10月18日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以高市府文二字第09300534748號函公告為「市定古蹟」,成為古蹟再利用為文化館舍的最佳典範,角色的轉換,昭示著高雄城市歷史的變遷與成長。


由市役所、市政府到博物館

   1924年(日本大正13年)12月25日,高雄設市,高雄市役所設於湊町四丁目(今鼓山區代天宮);1939年(日本昭和14年),日本政府鑒於市中心東移,將高雄市役所遷至榮町,亦即現今鹽埕區本館現址;1945年二戰後(目前史學界亦有因不同史觀採用”二戰後”,即二次大戰後之簡稱),高雄市役所經接收並更名為高雄市政府,此後到1992年(民國81年)1月,一直是高雄市政府所在地,也是推動高雄市政建設的重心。

  1947年(民國36年),「228事件」發生,本館曾為當時高雄事件的歷史現場之一,從外型到內涵,皆書寫著高雄城市的記憶與歷程,遺留些許傷痕與甜美。

   1992年(民國81年)1月18日,市政府搬遷至苓雅區四維三路2號之「合署辦公大樓」,舊市府建築乃完成階段性任務,功成身退。因其歷史地位意義重大,緊繫高雄市發展脈絡,市政府特規劃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以保存並發揚高雄地區歷史文化為工作目標,並於1998年(民國87年)10月25日正式開館,成為台灣第一座由地方政府經營的歷史博物館。




建築風華

  本館建築本體由日本清水組(大野米次郎)設計監造,興建於1938年(日本昭和13年),次年(1939年,日本昭和14年)完工落成。

  主要建築特色為日本帝冠式樣式,建材為鋼筋混凝土,為因應戰時防遭敵機轟炸,外觀以淺綠的國防色系為基調,整體採中央主塔搭配兩側對稱副塔的塔樓式造型,中軸線的設計表達莊嚴、隆重的氣氛。

  主塔位居四樓最高點,具良好的瞭望功能,主塔與兩側副塔頂部均加上日本傳統的四角攢尖頂與琉璃瓦大屋頂,飾以寶瓶式的塔尖、梅花圖案的滴水及日本菊花圖騰的飾帶;一樓設有門廊,廊頂為戶外平台,具有校閱與典禮司令台的功能,可一窺日本帝國主義顛峰時期的建築風貌。

   另外,建物四周牆面雕刻各種圖案紋飾,窗戶造型如八角窗、桃形窗、弧形窗等都玲瓏有致,匠心工巧,而外露式陶燒排水管更是少見特殊的建築景觀。



【初建完成至民國44年】 【民國70年至87年】

 






  
   內部裝潢方面,一樓大廳氣派大度的Y字型樓梯、兩側造型唯美的拱型迴廊、可引光源堂皇雄偉的挑高天井及柱頭刻有混合式中西紋飾(雲狀雀替及哥林斯式柱頭蕨床葉飾)之雄美圓柱等,除顯示當時日本統治政權意圖展現之威嚴外,亦彰顯出東西方建築風格巧妙地結合,可稱是日治時期最典型的建築體,經過時間的淘洗遞變,建築本身即是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最重要的文化資產,是一件深具歷史厚度與人文涵養的藝術經典之作。



● 落成年代: 1939年      
● 設計者:清水組(大野米次郎) 
● 建築風格:帝冠式
● 主要建材:鋼筋混泥土,面磚

◎外觀風貌:




 


本館改建舊高雄市政府,以下展示之外觀風貌為舊市政府使用時期,舊市政府興建於1938年(日本昭和13年),至今已逾一甲子,係日治時期及台灣光復後(二戰後)歷任市長辦公處所,深具歷史意義。


初建完成的「高雄市役所」。


本館改建舊高雄市政府,以下展示之外觀風貌為舊市政府使用時期,舊市政府興建於1938年(日本昭和13年),至今已逾一甲子,係日治時期及台灣光復後(二戰後)歷任市長辦公處所,深具歷史意義。


初建完成的「高雄市役所」中間主體。


初建完成的「高雄市役所」側面


 




民國44年的市府外觀,門口掛著「高雄市議會第三屆第一次大會會場」的布條,當時市議會屆用市府大禮堂召開大會。





民國70年左右的市府外觀


 


 


 


 


 


民國70年左右的市府空照圖,可看出市府前後棟的關係位置。






 


民國71年至民國74年許水德市長時期,市府前噴水池

 


 


 


 


 





民國87年10月25日「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開館的熱鬧場面。

 


內部裝潢
立面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玩童愛設計ela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