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日期】20180622
【拜訪總順序】 11
【一百大順序】 11
【二百大順序】
【名城 排名】 92
【景點名稱】熊本城/くまもとじょう Kumamoto-jō
【通 稱】銀杏城 · 日文名. くまもとじょう
【當日天氣】 晴
【位置地址】 九州熊本縣熊本市中央區本丸1-1
【連絡電話】096-352-5900
【坐 標】32°48′21.7″N 130°42′21.23″E
【面 積】城郭面積約98萬平方米,周圍約9公里(築城當時)
熊本城是一座平山城,城池全長5.3公里。
西南的古隈本城及東北的千葉城被包括在內,稱為出丸。
【景點費用$日幣】
熊本城(高中生以上500日元,中小學生200日元,學齡前兒童免費)
二之丸,行幸坂 免費
▶營業時間:AM9:00~PM5:00(入園至PM4:30止)
▶公休日:星期一及新年假期
【城郭構造】梯郭式平山城
【天守構造】連結式望樓型3重6階天守
【建 造 者】 出田秀信,鹿子木親員
【建造年份】 1469年
【主要維修者】 加藤清正
【主要城主】 加藤氏、細川氏
【廢城年份】1874年
【現存遺跡】櫓、門、欄柵、石牆、壕溝
【重建建築】外觀復原天守、平櫓、馬具欄、西大手門、數奇屋丸二階廣間、南大手門、西出丸戌亥櫓、未申櫓、元太鼓櫓、飯田丸二階櫓、本丸御間大廣間
【指定文化財產】重要文化財產國家特別史跡
【沒有交通工具的方便性】★★★★☆
【從最近的車站乘坐大眾運輸方式資訊】從熊本市交通局南幹線花畑町站或熊本城、市役所站步行約10分鐘。
停車場名稱 |
營業時間 |
停車場可泊數量 |
停車費用 |
|
||||||
---|---|---|---|---|---|---|---|---|---|---|
普通車 |
自行車‧摩托車 |
巴士 |
普通車 |
自行車‧摩托車 |
巴士 |
|||||
二之丸停車場 |
【4月~10月】 |
210架 |
10架左右 |
- |
至2小時 |
至2小時 |
|
|||
三之丸 |
123架 |
- |
5架 |
|
至3小時 |
|||||
三之丸 |
231架 |
- |
- |
|
|
|||||
宮內停車場 |
41架 |
- |
- |
至2小時 |
|
|||||
桜の馬場観光交流 |
8:00~22:30 |
58架 |
54架 |
- |
|
|||||
櫻之馬場巴士施停車場 |
- |
- |
42架 |
|
|
至3小時 |
||||
【停車場】以普通私家車來臨的人士,請使用二之丸停車場、三之丸停車場、宮內停車場、櫻之馬場觀光交流設施停車場。乘坐巴士來臨的人士,可使用櫻之馬場巴士停車場。
【花季】
附近種植了約800棵的櫻花樹,在這裡可以欣賞不同品種的櫻花。
此外,為了配合熊本城內盛開的櫻花,到3月28日(周日)為止,熊本城將延長特別開放時間至晚間7點。櫻花樹林立的"行幸坂"也將向公眾開放(下午5點至晚上8點)。
【夜間亮燈】有
【洗手間】 有
【值得觀賞性特色】★★★★
在近代建造的現存天守、櫓之中,宇土櫓是第四高。僅次於姬路城、松本城及松江城。
【預計參觀所需時間】預計2個小(計算方式從門口進去含拍照時間及慢步行走時間不含停車及買票時間)
【百大名城印章放置處】頰當御門、櫨方門、須戶口門、不開門(2016年熊本地震後,改在櫻之馬場遊客服務處,及熊本城二之丸停車場內之「熊本城二之丸憩所」)
【官方網站】https://castle.kumamoto-guide.jp/
【歷史年表】
熊本城的年表
天正16年(1588) 加藤清正、以肥後北半國19萬5千石的領主身分進入隈本城(古城)
天正18年(1590) 著手於隈本城的修改
慶長4年(1599) 於茶臼山著手新城(熊本城)的築城
慶長5年(1600) 關原之戰。此時完成建築大天守
慶長12年(1607) 完成新城的建築,將隈本改稱為熊本
慶長16年(1611) 清正、49歲去世。兒子忠廣成為二代藩主。
寛永9年(1632) 加藤家改易,細川忠利入國肥後
寛永17年(1640) 忠利招來宮本武藏,在現在的千葉城町賜予屋敷。
宝暦5年(1755) 在二之丸的藩校時習館開校
明治4年(1871) 廢藩置縣
明治7年(1874) 城內編入了陸軍用地。將熊本鎮台本營移轉到本丸。転
明治9年(1876) 神風連之變
明治10年(1877) 西南戰爭。因火災導致天守・本丸御殿燒毀
明治22年(1889) 熊本地震(金峰山地震)受災
昭和8年(1933) 指定宇土櫓以及其他12棟為國寶,石垣・堀為史蹟。
昭和25年(1950) 國寶建築物改稱為重要文化財產
昭和30年(1955) 指定為特別史蹟
昭和35年(1960) 以鋼筋混凝土重建了大小天守
平成10年(1998) 開始熊本城的復原整備事業
平成28年(2016) 因熊本地震受災
平成29年(2017) 著手於熊本城天守閣的正式修復
【建築結構】
石垣
清正特別擅於建造石垣。熊本城的石垣大多修建成「武者返」的形狀,起初坡度較平緩,到上部則近乎垂直。城池採用蔚山倭城時的技術。防守集中在南方,以應付假想敵薩摩藩的入侵。在熊本市役所外的石垣,更為日本最長的。
天守
天守是連結式望樓型,大天守是3重6層及一層地庫,稱為「第一天守」。小天守是3重4層及一層地庫,稱為「第二天守」或「御上」,是城主夫人的居所。另外,城東北的清正建立的豐國廟跡(立田山中腹)和城西南妙解寺跡(花岡山麓)的細川家靈廟,這兩者與天守在一條直線上。
櫓
建築物方面,以黑色作為外觀,天守以外的櫓、門的屋頂少見彎曲,大多數為直線。多重櫓全為望樓型,當中以宇土櫓最高。
宇土櫓
宇土櫓的由來眾說紛紜,一傳是如櫓內展示文獻中記載宇土櫓是由小西行長所建造的宇土城天守閣拆解後搬到熊本城組裝的,亦有傳如熊本城官方網站所說宇士櫓的命名是由於曾是宇土城主的小西行長家臣置身於此櫓附近而命名,但是否史實則不能確定。
宇土櫓結構為三重五階地下一階。因其結構和規模與天守閣無差,因而被稱為「第三座天守」。
宇土櫓因避過西南戰爭的火災而得以完整地保留下來,是現存十二棟三重櫓之一,亦是現存三重櫓中唯一一棟三重五階櫓,因此被列為日本重要文化財,極具歷史價值。
2016年熊本7.3級大地震,造成熊本城多處城牆石垣及屋瓦崩落。雖然宇土櫓右方連接著的続櫓和二重櫓在地震中倒塌,宇土櫓也受到一定的傷害,但五階櫓本體和下方石垣始終抵住地震的破壞,400年前的建築,仍然能抵擋現今地震,可謂體現堅實的防禦能力,亦被日本稱為「不屈之櫓」。[5]
遺構
現存以下十三棟建築:宇土櫓、監物櫓(長岡圖書預櫓)、平櫓、五間櫓、北十八間櫓、東十八間櫓、源之進櫓、四間櫓、十四間櫓、七間櫓、田子櫓共十一座櫓,及長塀(全長約242m)和不開門。全為日本重要文化財。
(資料來自於維基百科及官網照片分享,如有不妥之處敬請見諒,或者來信告知刪除,謝謝!)
【心得評論】
撰寫本文最主要不是在敘述來到這景點每一步的點點滴滴,主要是自己長期在自助旅行,常在行前做功課時發生選擇困難症的情況,因為旅行時間有限,但沿途景點太多每次都在要與不要中徘廻,我又有一種路過不錯過的心態,所以在此將網路上自己會去注意的項目用我自己的球及想法一一列出,方便快速做出決定是否加入在行程中,甚至排進花費的時間內,另外因為長期都是全家出遊自駕,我跟孩子的爸是早起習慣,孩子們是嬉遊是放鬆地不趕行程的,2個老的喜歡開車到處逛逛看看,不喜歡浪費時間在旅館的床上刷手機,所以協調後想個方法在主要景點外,找個休息的點,並尋找個2個小時內可來回的名城或靜態景點,可能進去的CP值較低的地方(如遺跡或開放的公園及車站旁城堡) ,孩子的爸喜歡開車跑公路的感覺,我喜歡尋找新東西然後到達那景點下車照張像的感覺,而且更喜歡早晨的寧靜解不塞車的氛圍,所以就採用了攻城不制霸的獨特方式終於滿足我的虛榮(雖然沒有印章,但有滿滿的足跡)加上自己的職業是跟建築有關的室內設計師,所以會想將一歷史及建築物資料一併做整理了解,所以文章大部分維將網路原有資料做整合,再加上自己淺薄的想法,讓以後想自助的朋友們參考,因為時間、地點及人物都是重點選擇元素,當我自己在尋找資料時都會想知道何時開,何時關,時間排序上是否充足,因為有時自助旅行是貪心的,希望能多收納多點景點,但時間是公平的,所以特別將這些資料整合後做自己的一點小分析,畢竟想要制霸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非常敬佩那些有毅力制霸的盟主們! !
但我在出發前做完功課後,常常都是在名城的門口拍張照到此一遊並沒有花錢進去,實感愧疚,但畢竟進去是要花不少的金額和大量的時間,所以許多內部的介紹就留給那些親自走過的朋友吧!我的文章比較歸類為統整項目類吧!別介意,,如有任何想法都可聊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