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日期】 20160520
【拜訪總順序】 03
【一百大順序】 03
【二百大順序】
【名城 排名】 24
【景點名稱】武田氏館(武田神社)
【通 稱】躑躅ヶ崎館/つつじがさきやかた Tsutsujigasaki-yakata
【當日天氣】 晴
【位置地址】 山梨縣甲府市古府中町 2611
【連絡電話】0552522609
【坐 標】35°41′12.71″N 138°34′38.87″E
【面 積】包括周圍的護城河在內,東西跨度約200米、南北跨度約190米,面積約為1.4萬坪(約4.6萬平方米)。
【景點費用$日幣】
寶物殿
高中生以上 300 日圓、國中小生 150 日圓
▶營業時間:神社境內:全年無休
寶物殿:9:30~16:00
▶公休日: 週二(如遇國定假日順延至隔天)、12 月 29 日~31 日、以及臨時休館
【城郭構造】連郭式平城
【天守構造】不明
【建 造 者】 武田信虎
【建造年份】 1519年(永正16年)
【主要維修者】 德川氏、羽柴秀勝、加藤光泰
【主要城主】 武田氏、河尻秀隆、德川氏
羽柴秀勝、加藤光泰、淺野長政
【廢城年份】1594年(文祿3年)
【現存遺跡】石垣、土壘、堀
【重建建築】馬出
【指定文化財產】國之史跡
【沒有交通工具的方便性】★★★☆
【從最近的車站乘坐大眾運輸方式資訊】從JR甲府站北口乘坐巴士(10至13號線)約8分鐘至武田神社巴士站。
【停車場】山下有
【花季】通往武田神社的道路非常筆直,兩旁又種滿櫻花樹,在櫻花盛開的季節,一路走過去也是種享受。
【夜間亮燈】沒有
【洗手間】 無
【值得觀賞性特色】★★★☆
【預計參觀所需時間】1個小時(計算方式從門口進去含拍照時間及慢步行走時間不含停車及買票時間)
【百大名城印章放置處】武田神社寶物殿入口、武田神社神府集札授與所
【官方網站】https://www.yamanashi-kankou.jp/foreign/chinese_t/things/shrines.html
(日文頁面)https://www.city.kofu.yamanashi.jp/rekishi_bunkazai/kofu-takedashirekishikan.html
【歷史年表】
南北朝時期
甲斐國的領主是任職安芸守護的武田信武,根據地是石和(笛吹市石和町),不過這石和流武田氏已經沒落了。
武田信武、武田信成、武田信春這三代領主逐漸的把政治中心的功能從石和遷走,甲斐國守護的辦公室被安置在了八代(笛吹市) · 千野(甲州市鹽山千野)一帶,而武田這一大家子,就在石和附近安了家。
室町時期
這個時候的甲斐守護,是武田信滿、武田信元、武田信春(穴山氏)、武田信重、武田信守時代,甲斐守護的辦公大廳轉移到石和附近的小石和(笛吹市石和町小石和)。
在這個時期,甲斐國受到室町幕府和鎌倉府的抗爭的影響,在應永23年(1416年)上杉禪秀之亂中,武田信滿戰敗被殺,甲斐國就變成了沒有守護的狀態。這個時候,甲斐國有力的國人眾、守護代、跡部氏開始抬頭,甲斐國陷入了亂國狀態。
最終甲斐守護的官職,交給了武田信昌·信繩父子。(1466年左右到1518年)當初作亂的跡部氏被排斥。
據《甲斐國志》記載,信昌在甲府盆地東部的甲府市川田町的川田館建立了一個居館,召集家臣團居住。因此甲斐守護辦公大廳回歸了發源地石和,形成了夾著笛吹川,與商業地區分離的城下町。
武田信昌將家督讓給嫡子武田信繩,隱居於山梨市落合(山梨市落合)。但是武田信昌的次子武田信惠(油川氏),也有了爭奪甲斐的野心,兩個兒子為了甲斐守護的地位,之間發生了內訌。武田信繩之兒子· 武田信虎(初名信直),在永正5年(1508年)叔叔武田信惠戰敗死去,武田信虎踏上了統一甲斐的道路。
武田信虎(武田信玄親爹)
武田信虎最早是以川田館為根據地,根據《高白齋記》記載,永正16年(1519年),他移居到了位於甲斐盆地中央附近的相川扇形地(武田氏館的地點)。關於遷移的理由,有說法認為,是因為當初石和館一帶,是經常發生水災的地方。
據《高白齋記》記載,8月15日舉行了鍬立式(類似奠基),第二天8月16日,武田信虎親自參加了開工儀式。
據《高白齋記》記載,武田信虎在12月20日從川田館移居到了這裡。也就是說,初期的躑躅崎館才剛剛開工4個月,甚至尚未完工,武田信虎就搬過來住了。《胜山記》也記述了,永正17年3月時,躑躅崎館才正式完工。
【建築結構】
(資料來自於維基百科及官網照片分享,如有不妥之處敬請見諒,或者來信告知刪除,謝謝!)
【心得評論】
撰寫本文最主要不是在敘述來到這景點每一步的點點滴滴,主要是自己長期在自助旅行,常在行前做功課時發生選擇困難症的情況,因為旅行時間有限,但沿途景點太多每次都在要與不要中徘廻,我又有一種路過不錯過的心態,所以在此將網路上自己會去注意的項目用我自己的球及想法一一列出,方便快速做出決定是否加入在行程中,甚至排進花費的時間內,另外因為長期都是全家出遊自駕,我跟孩子的爸是早起習慣,孩子們是嬉遊是放鬆地不趕行程的,2個老的喜歡開車到處逛逛看看,不喜歡浪費時間在旅館的床上刷手機,所以協調後想個方法在主要景點外,找個休息的點,並尋找個2個小時內可來回的名城或靜態景點,可能進去的CP值較低的地方(如遺跡或開放的公園及車站旁城堡) ,孩子的爸喜歡開車跑公路的感覺,我喜歡尋找新東西然後到達那景點下車照張像的感覺,而且更喜歡早晨的寧靜解不塞車的氛圍,所以就採用了攻城不制霸的獨特方式終於滿足我的虛榮(雖然沒有印章,但有滿滿的足跡)加上自己的職業是跟建築有關的室內設計師,所以會想將一歷史及建築物資料一併做整理了解,所以文章大部分維將網路原有資料做整合,再加上自己淺薄的想法,讓以後想自助的朋友們參考,因為時間、地點及人物都是重點選擇元素,當我自己在尋找資料時都會想知道何時開,何時關,時間排序上是否充足,因為有時自助旅行是貪心的,希望能多收納多點景點,但時間是公平的,所以特別將這些資料整合後做自己的一點小分析,畢竟想要制霸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非常敬佩那些有毅力制霸的盟主們! !
但我在出發前做完功課後,常常都是在名城的門口拍張照到此一遊並沒有花錢進去,實感愧疚,但畢竟進去是要花不少的金額和大量的時間,所以許多內部的介紹就留給那些親自走過的朋友吧!我的文章比較歸類為統整項目類吧!別介意,,如有任何想法都可聊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