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日期】 20200209
【拜訪總順序】 27
【一百大順序】 23
【二百大順序】
【名城 排名】 83
【景點名稱】宇和島城/うわじまじょう Uwajima-jō
【通 稱】鶴島城、丸串城
【當日天氣】 陰
【位置地址】 〒798-0060 愛媛縣宇和島市丸之内1番地
【連絡電話】0895-22-2832
【坐 標】33°13′10.12″N 132°33′54.85″E
【面 積】
【景點費用$日幣】
【天守】成人200日圓、中學生以下160日圓/【宇和島城(城山)】免費
▶營業時間:
【天守】9:00~16:00(※11月到2月)9:00~17:00(※3月到10月)
【宇和島城(城山)】6:00~17:00(※11月到2月)6:00~18:30(※3月到10月)。
▶公休日: 全年無休 ※郷土館:星期一(假日則休隔日)、12/29~1/3
【城郭構造】梯郭式平山城
【天守構造】獨立式層塔型
【建 造 者】 橘遠保
【建造年份】 天慶4年(941年)
【主要維修者】 藤堂高虎、伊達宗利
【主要城主】 藤堂氏、伊達氏
【廢城年份】 明治4年(1871年)
【現存遺跡】現存天守・門、石垣
【重建建築】國家重要文化財(天守)
國家史跡
宇和島市文化財(上立門)
【指定文化財產】國之史跡・現存天守
【沒有交通工具的方便性】★★★★
【從最近的車站乘坐大眾運輸方式資訊】從予讚線宇和島站步行約20分鐘。
【停車場】
【花季】宇和島城擁有相當貴重的城樓―天守閣,為目前日本現存12作天守閣之一,歷史將近350年,最大特色就是以五角形打造的城池
【夜間亮燈】沒有
【洗手間】 有
【值得觀賞性特色】★★★★★
【預計參觀所需時間】1個小時 (計算方式從門口進去含拍照時間及慢步行走時間不含停車及買票時間)
【百大名城印章放置處】宇和島城天守
【官方網站】https://www.uwajima.org/spot/index7.html
【歷史年表】
941年(天慶4年)警固使橘遠保趁藤原純友之亂期間在該地建造一座砦。
1236年(嘉禎2年)西園寺公經控制了宇和島地方,建設了砦相若的城堡。當時稱作丸串城。
1546年(天文15年)當時城主是家藤監物。成功防禦大友氏、長宗我部氏等勢力的入侵。。
1575年(天正3年)家藤監物去世,之後成為西園寺宣久居城。
1585年(天正13年)豐臣秀吉進攻四國,之後伊予國為小早川隆景領地。由隆景家臣持田右京成為城代。
1587年(天正15年)隆景轉封至筑前國,由大洲城戶田勝隆入城。典由戶田與左衛門為城代。
1595年(文祿4年)藤堂高虎以宇和郡7萬石大名入城。
1596年(慶長元年)高虎、將城堡大幅改建。
1601年(慶長6年)修築完成。命名為宇和島城。高虎因關原之戰功縯前轉封至國府(今今治市)
1608年(慶長13年)富田信高轉封到宇和島。
1613年(慶長18年)富田信高被改易。成為了幕府的直轄領地。城代是藤堂高虎代官藤堂良勝。
1614年(慶長19年)伊達政宗長男伊達秀宗以10萬石身份入封。
1615年(元和元年)秀宗進入宇和島城。
1662年(寬文2年)2代藩主宗利將逐漸老化的城堡改建。
1671年(寬文11年)改修竣工。
1871年明治政府將城歸兵部省。由大阪鎮台負責管理。
1900年將櫓、城門等建築拆除。
1934年根據當時的國寶法,將天守、大手門列作日本國寶。
1937年列入為國家史跡,由宇和島市管理。
1945年大手門在空襲中燒毀。
1949年伊達家將天守及大部份城山獻給宇和島市,由宇和島市管理。
1950年根據新實行的文化財保護法,列入為重要文化財
1960年-1962年將天守解體進行維修。
2006年4月6日被選為日本100名城,編號是第83號。
【建築結構】
天守
當初,藤堂高虎建造比三重天守更高的天守。1662年至166年伊達宗利進行修改,為現時所見的3重3階的天守。
慶長時期
高虎時代的天守,第一重是大入母屋屋根。
寬文時期
為現時日本城堡中現存十二天守之一。當時為了美觀忽略了戰爭時期的設計沒有設下落石的狹間。
【建築結構】
(資料來自於維基百科及官網照片分享,如有不妥之處敬請見諒,或者來信告知刪除,謝謝!)
【心得評論】
撰寫本文最主要不是在敘述來到這景點每一步的點點滴滴,主要是自己長期在自助旅行,常在行前做功課時發生選擇困難症的情況,因為旅行時間有限,但沿途景點太多每次都在要與不要中徘廻,我又有一種路過不錯過的心態,所以在此將網路上自己會去注意的項目用我自己的球及想法一一列出,方便快速做出決定是否加入在行程中,甚至排進花費的時間內,另外因為長期都是全家出遊自駕,我跟孩子的爸是早起習慣,孩子們是嬉遊是放鬆地不趕行程的,2個老的喜歡開車到處逛逛看看,不喜歡浪費時間在旅館的床上刷手機,所以協調後想個方法在主要景點外,找個休息的點,並尋找個2個小時內可來回的名城或靜態景點,可能進去的CP值較低的地方(如遺跡或開放的公園及車站旁城堡) ,孩子的爸喜歡開車跑公路的感覺,我喜歡尋找新東西然後到達那景點下車照張像的感覺,而且更喜歡早晨的寧靜解不塞車的氛圍,所以就採用了攻城不制霸的獨特方式終於滿足我的虛榮(雖然沒有印章,但有滿滿的足跡)加上自己的職業是跟建築有關的室內設計師,所以會想將一歷史及建築物資料一併做整理了解,所以文章大部分維將網路原有資料做整合,再加上自己淺薄的想法,讓以後想自助的朋友們參考,因為時間、地點及人物都是重點選擇元素,當我自己在尋找資料時都會想知道何時開,何時關,時間排序上是否充足,因為有時自助旅行是貪心的,希望能多收納多點景點,但時間是公平的,所以特別將這些資料整合後做自己的一點小分析,畢竟想要制霸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非常敬佩那些有毅力制霸的盟主們! !
但我在出發前做完功課後,常常都是在名城的門口拍張照到此一遊並沒有花錢進去,實感愧疚,但畢竟進去是要花不少的金額和大量的時間,所以許多內部的介紹就留給那些親自走過的朋友吧!我的文章比較歸類為統整項目類吧!別介意,,如有任何想法都可聊聊喔!